站点首页 | 组织机构 | 学生思想教育 | 学生事务管理 | 学生资助中心 | 生活区学办 | 心理咨询中心 
详细内容
当前位置: 站点首页>>通知通告>>正文
东北电力大学关于开展“十大育人”精品项目培育建设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2023-12-18 15:12  

东北电力大学关于开展“十大育人”精品项目培育建设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2021学生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学校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十大育人”精品项目培育建设项目申报工作。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顶层制度设计,夯实校院两级“十大育人”体系建设,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调动各单位推进“三全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形成可转化、可推广的一体化育人制度和模式,打造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特色品牌。

二、基本思路

坚持育人导向。全面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教育的有机结合,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短板弱项,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着力破解思想政治工作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积极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真正把各项工作的重心和目标落在育人效果上,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社会进步需求。

三、项目内容

“十大育人”精品项目类型属于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建设周期为2年,具体包括“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10个类型。项目应紧密结合各学院、各部门的育人职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十大育人”精品项目申报条件:

1.主题突出。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围绕“十大育人”体系,紧密结合各学院、各部门的育人职责,突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创新性强。项目建设符合育人工作实际,积极探索新思路、新载体、新形式、新方法、新机制,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切实解决育人中的“断点”和“壁垒”问题,引领“三全育人”工作深入开展。

3.成效明显。项目应具有较好的工作基础和完善的工作机制,建设条件保障有力,师生育人主体参与面广、受益大,形成一定的影响力、知名度、美誉度。

4.形成品牌。项目能够反映“三全育人”工作的热点、难点和发展趋势,经验做法有一定典型性,在培育建设过程中可形成品牌特色,能打造成可示范、可复制、可推广的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四、项目申报和评审

1.申报资格。以学院(部门)为单位申报,每个学院至少申报1项,职能部门可根据工作实际积极申报。项目负责人必须是本校在职在岗教职员工,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理论素养和较强的工作能力,能组织团队开展相关实践创新和理论研究。项目负责人必须具备副高级及以上职称(辅导员系列和管理系列申报不受此限制),主要成员一般为5-7人。

2.申报材料。请各申报单位认真填报《东北电力大学“十大育人”精品项目申报书》(附件),并提供支撑说明材料,于2024年3月8日前将纸质材料(一式二份)提交“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办公室(大学生活动中心328室),电子版发送至邮箱61091848@qq.com,邮件主题命名为“XX(单位)‘十大育人’精品项目申报项目”。

3.评审立项。“十大育人”体系牵头部门按照“公平公正、标准引领、质量优先、彰显特色”的原则,组织校内专家针对本部门负责的申报项目开展评审工作,对拟立项培育建设项目公示5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下达“十大育人”精品项目培育建设项目立项通知。

五、项目管理及支持

(一)日常管理。项目建设期间,须强化管理、落实责任,将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工作实践情况形成阶段性总结报告,对项目建设进行全过程管理。项目建设1年后将开展中期考核,根据中期考核结果对项目进行动态调整。

(二)考核监督。“十大育人”体系牵头部门严格按照项目申报书,对项目建设进行考核与管理。

(三)经费保障。每项2000-5000元,用于项目实施推进、完善优化和成果转化推广等。




“十大育人”精品项目培育建设项目、建设要求和选题指南

一、建设要求

(一)课程育人

以推动“课程思政”为目标,系统梳理和深入挖掘课程所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成体系化教学改革成果,取得明显成效。具有一支以专业课教师为主、思政工作队伍协同的教学团队,能有效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二)科研育人

将教育引导、价值引领贯穿于科研项目选题设计、立项、研究、成果转化全过程。科研团队组建时,有考察参与成员的思想政治表现、师德师风情况的机制和举措。科研进程中,有完善的学术诚信教育和监督体系。项目管理、成果评价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指标体系和责任落实办法。

(三)实践育人

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注重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实践育人项目研究。在项目运行方面,具有完善的方案设计,规范的组织管理,良好的育人成效,较大社会影响,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在项目保障方面,有优秀的指导团队、实践基地、有力的条件保障和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

(四)文化育人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结合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等方面,已形成一套成熟的育人模式和育人品牌,具有鲜明的特色、多样的育人形式、良好的育人效果、较大的社会影响。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学风良好,在学校的文化传承创新、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五)网络育人

注重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有效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形成了师生黏合度高、覆盖面广、社会影响较大的网络平台,积极参与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易班网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共建。围绕网建、网监、网管、网评、网研等工作领域,开展队伍培养培训,已基本建成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网络队伍。各类网络文化教育活动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创新性、实效性,能够有效提升师生网络文明素养,育人导向鲜明、品牌效应显著、运行模式健全、传播效果良好。

(六)心理育人

在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等方面取得创新性突破,形成体系化实施机制。宣传教育活动特色鲜明、效果显著,规范构建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危机预防干预工作机制健全有力,办公场地和设备条件过硬,评价考核体系合理。

(七)管理育人

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一站式”学生社区、教学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工作,制定了详细的岗位说明书,明确了岗位育人职责、内容、目标和路径。初步建立了成熟的考核评价机制和责任落实办法,把育人功能发挥纳入管理岗位考核评价范围,作为评奖评优条件。相关人员爱岗敬业、业务突出、为人师表、甘于奉献,为师生办实事、解难题,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校管理之中。

(八)服务育人

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学生就业、后勤保障、图书资料、安全保卫等服务工作,初步制定了详细的岗位说明书,明确了岗位育人职责、内容、目标和路径。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和责任落实办法,把服务质量和育人效果作为评价服务岗位效能的依据和标准。相关人员爱岗敬业、业务突出、为人师表、甘于奉献,积极帮助解决师生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合理诉求,有突出的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

(九)资助育人

能够有效地把“扶困”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初步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建立了精准的资助体系、健全的长效机制、合理的评价机制。将资助工作与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和感恩意识、与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意识相融合,形成了具有较大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的主题教育活动或资助育人载体。

(十)组织育人

在党组织以及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各类组织中,已建立育人工作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在推动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项工作和活动等方面,形成了比较健全的规章制度和育人体系。能有计划地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将项目培育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遴选培育党建工作标杆相结合,在培育建设文明社团、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等方面取得实效。

二、选题指南

(一)课程育人

1.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背景下课程思政内涵和实施路径探索;

2.课程思政融入点的研究与实践;

3.课程育人方式方法研究;

4.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机制研究与实践;

5.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机制研究与实践;

6.“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研究。

(二)科研育人

1.新时代地方高校科研育人问题与途径研究;

2.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科研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3.新时代高校科研育人理论与实践研究;

4.高校科研育人的内涵、特征及价值研究;

5.全方位育人体系下高校科研育人的实现路径。

(三)实践育人

1.推动党、团育人链条衔接贯通的价值意蕴和实践优化研究;

2.新时代共青团实践育人品牌项目创新路径和机制研究;

3.高等教育新格局下共青团在高校中更好发挥实践育人主导作用的路径和机制研究;

4.社会实践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解决对策研究;

5.高校共青团增强服务推动新时代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高质量开展的路径研究;

6.高校办学方向与学科专业设置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共青团服务对策研究;

7.我国大学生择业观就业观的主流形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

8.数字乡村建设与青年参与路径研究;

9.大学生返乡入乡就业创业状况调查;

10.共青团服务青年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实践探索研究。

(四)文化育人

1.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研究;

2.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逻辑;

3.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构建;

4.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5.新时代高校语言文字工作体系的构建及普通话推广创新方法研究;

6.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的应用;

7.石头楼群的历史文化研究;

8.东北电力大学文化谱系的梳理、内涵解读及具体体现。

(五)网络育人

1.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研究;

2.“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网络育人体系建设研究;

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研究;

4.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提升研究;

5.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运行体制机制研究;

6.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供给研究;

7.高校网络文化成果评价、推广、应用研究;

8.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研究;

9.融媒体时代高校舆情管理与融媒体平台建设;

10.基于易班平台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11.基于“青梨派”平台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六)心理育人

1.心理健康知识数字教育资源多样化实践研究;

2.朋辈教育视角下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的实践研究;

3.心理书籍阅读小组的育人功能与实践研究;

4.心理健康主题新媒体账号运营实践研究;

5.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研究;

6.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研究;

7.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研究;

8.高质量原创心理剧/心理微电影的创作实践研究;

9.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成功案例研究;

10.学生心理动态低扰动监测方法研究;

11.谈心谈话在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中的效用与实践路径研究;

12.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中家校联动模式研究;

13.学院二级心理工作站工作模式的实践研究;

14.学院文化特色融入学院心理育人工作路径研究;

15.心理育人工作案例研讨模式的设计与实践研究;

16.心理委员培养路径的实践研究。

(七)管理育人

1.高校教师师德师风提升的路径研究;

2.师德师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

3.高校管理队伍育人能力提升的方法研究;

4.整体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跨部门合作与系统性改革策略;

5.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融合教务与人事资源的探索;

6.促进学业预警和辅导机制创新;

7.优化学风传统与家校共育策略;

8.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精准辅导与评估方法;

9.学习生活习惯的形成与管理者角色;

10.全面质量管理下的考试风气与纪律提升策略;

11.不限上述方面,可结合管理育人实际进行申报。

(八)服务育人

1.校园急救教育模式与教育实践研究;

2.校园常见病、多发病健康知识多样化普及教育实践研究;

3.校园疫情防控措施对安全服务育人可行性研究;

4.校医院医务人员业务素质建设与服务育人相融合的实践研究;

5.学生体检项目对校园疫情防控的意义及服务育人实践研究;

6.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7.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与服务升级;

8.新形势下图书馆读者培训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9.利用大语言模型技术构建图书馆读者咨询语料库的思考与实践;

10.红色经典与传统文化阅读推广的现状与研究;

11.服务育人视阈视域下新时代高校后勤保障机制研究;

12.“三全育人”背景下环境育人实现路径研究与探析;

13.基于“服务育人”视角下的高校后勤建设优化与创新路径研究。

(九)资助育人

1.资助育人的理论框架与实践途径研究;

2.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研究与实践;

3.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研究;

4.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研究与实践;

5.学生资助制度的公平与效率研究;

6.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服务社会、实施劳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7.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的研究与探索;

8.大数据背景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研究;

9.发展型学生资助工作的实践与理论研究;

10.勤工助学劳动育人机制创新实践与理论研究;

11.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的调查与研究;

12.学生资助舆情处置机制研究;

13.学生资助专员队伍建设研究;

14.工科高校学生资助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建设研究;

15.学生资助队伍考核评比机制研究。

(十)组织育人

1.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提升育人实效;

2.以党建品牌创建激发党组织育人活力;

3.打造党员教育载体,坚持以党内教育引导和带动全体师生教育;

4.建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基层党组织体系,发挥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5.不限上述方面,结合组织育人实际进行申报


附件【东北电力大学“十大育人”精品项目申报书.docx已下载
关闭窗口


学工部信息
 就医理赔 
 捐资助学 
 文件下载 
 部长信箱 
 大学生入伍 
学工简报
党宏鹏:致2024届毕业生,临...
曹天一:人生不止“上岸”,...
张妍:交织的青春——大学生...
关博文:执着专注、追求卓越...
肖建磊:开启“热辣滚烫”般...
孙浩:“I人”你好
关京:新学期整装待发,做好...
丁宝才:为自己未来立“心”...
敖老师:坚守梦想,勇往直前...
党宏鹏:考研的同学,这有一...

东北电力大学  地址:东北电力大学
电话:64807387  邮编:13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