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我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效,让“真善美”如蒲公英种子般在学生心里落地生根、向阳生长,“东北电力大学学工在线”开设“蒲公英”辅导员网络思政专栏,旨在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发出辅导员“好声音”,把“大道理”变成“小故事”,用“小故事”凝聚“大能量”,引领青年学子健康成长。
寒假过后,AI界的新星DeepSeek横空出世,它带着神秘的东方力量,在高等教育领域“狂飙”。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与AI的接触愈发频繁。目前各高校不少同学选择利用AI完成各种论文、报告或是完成各类课后作业,这些行为是“利用AI”还是“滥用AI”,引发人们关注。我也在思考,AI真能让大学生“坐享其成”吗?

不可否认的是,AI在当前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AI技术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掌握程度,从而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刚刚毕业的一名学生表示,此前他在写本科毕业论文时就用过AI,平时在其他写作方面AI用得也很多,主要是输入你的想法,自动就能生成出来,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另外在做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学习新知识,有很多之前不了解的东西,可以把我们不懂的问题直接输入进去,让AI给我做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介绍,也让我们对技术、背景有更多的认识。另一名具有工科背景的学生小马表示,AI可以根据他的的学习进度和薄弱环节,推荐相应的学习资源和练习题目,帮助他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巩固,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够通过智能诊断和反馈,及时发现他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他纠正错误,促进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一名电气专业的教授表示,在一些复杂的科研任务中,AI对研究生的辅助作用尤为明显。在进行科学研究时,AI可以帮助研究生快速查找和整理大量的文献资料,节省了研究生在资料收集和整理上的时间。AI还能够通过模拟实验和虚拟现实技术,为他所带的研究生提供丰富的实验环境和实践机会,使研究生能够在虚拟空间中进行各种实验操作和探索,弥补了传统实验条件的不足,提高了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尽管AI在学习中具有诸多辅助功能,但它并不能完全取代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的本质在于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培养,这需要大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和勇于实践。AI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工具,但最终的学习成果还是要依靠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和智慧来实现。
如果大学生过度依赖AI,将其视为“万能助手”,而忽视了自身的学习过程和思考能力的培养,那么就容易陷入“坐享其成”的误区。比如一些人文社科类的学生在写论文时,直接使用AI生成的内容,而不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创新,这样的论文虽然看似完美,但却缺乏个人的思想和见解,无法真正体现学生的学术能力和科研水平。长此以往,这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也会逐渐退化,无法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AI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大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智能素养,能够熟练地使用AI工具和资源,将其有效地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中。这包括了解AI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掌握AI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以及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等。只有具备了这些智能素养,大学生才能更好地利用AI技术,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
另一方面,AI也促使大学生更加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在AI时代,单纯的知识掌握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大学生需要具备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等。这些能力可以帮助大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职业挑战时,能够灵活应对,不断进行创新和突破。同时,大学生还需要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和人文情怀以应对AI技术可能带来的伦理和道德问题。
AI工具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智慧”。我们在使用的同时,也不要过度,因为过度依赖AI是会吃亏的。今年刚毕业的小驰说,他室友写的毕业论文第一次AI查重率高达80%多。AI重复率一般是一大段,有非常关键的逻辑词,“首先”“其次”“然后”“最后”,还有“虽然”“但是”这种关联词。学生玉晶也觉得,AI生成的文本特别模式化,符合“首先、其次、然后、最后”这种格式,完成了整体的自洽。但是中间的内容没有实质内涵和数据支撑,充满了空话套话,语句生硬,不符合论文写作的要求。小泽今年读大二,在近代史课程上,他用AI生成了结课论文,被老师通过查重软件发现,结果平时分被扣掉20分,作业还须重写。
综合看来,AI技术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但并不能让大学生“坐享其成”。大学生需要在利用AI技术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涉及到原创性、创新性的以及学科重点考察的重点内容,学生应当学会独立思考,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在AI时代中脱颖而出,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