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我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效,让“真善美”如蒲公英种子般在学生心里落地生根、向阳生长,“东北电力大学学工在线”开设“蒲公英”辅导员网络思政专栏,旨在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发出辅导员“好声音”,把“大道理”变成“小故事”,用“小故事”凝聚“大能量”,引领青年学子健康成长。
本学期有些课程已经结课考试,同学们也陆续收到了各科成绩,偶然间我看到了学生的微信朋友圈:
“家人们,努力真的有用吗?”
“每天被闭馆工作人员赶出图书馆,却比不过室友三天表情包式复习,这对吗?”
看到同学们的“哀怨”,我突然想起一个现象:专业绩点前10%的学生中,有近三分之一并非“学霸型”选手。带着这个问题我召开了一次主题班会,就像一粒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班会上激起了热烈讨论。我感受到了那些被绩点刺痛的眼神、被排名灼伤的自尊以及被“突击神话”动摇的信念。作为每天与青年学子朝夕相处的辅导员,我想与大家聊聊这个“不公平”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
“老师您看!”某位同学激动地向我展示手机里的“复习宝典”:网络上整理的《三天攻克C语言》等秘籍,收藏量轻松过万。评论区飘着层层叠叠的弹幕:“接突击暴富!”“不挂科,包的!”
这种场景让我想起同学小A专业课获得高分惊艳全班。这个平时热衷社团活动的男生坦言自己只是考前通宵背书。但当我翻开他往年的成绩单发现:大一时突击效果显著,到大三时专业课突击平均分却骤降至及格线。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班级学习委员,虽然每学期成绩稳定在85分左右,但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奖,更在毕业时获得多家知名企业的橄榄枝。
神经科学的相关研究表明:突击学习形成的神经突触连接脆弱易断,就像沙滩上的城堡,经不起时间的浪涛。而持续学习就像在花岗岩上刻字,知识通过反复应用才能变成真本事。更值得注意的是,那些“突击成功者”往往具备某些隐性优势:或是中学阶段打下的坚实基础,或是超强的信息整合能力,又或是精准的考点预判天赋。这些“看不见的冰山”让简单比较变得有失公允。就像田径场上,短跑选手的爆发力与马拉松选手的耐力本就不是同维度的较量。
在开展“校友母校行”活动时,作为“突击之神”的毕业生小C,作为校友回校交流时,却对着学弟学妹苦笑:“现在带研发团队,才发现当年漏学的知识就像定时炸弹,每次开会都生怕被人戳穿皇帝的新衣。”而喜爱读书的小李,因为常年坚持读书写笔记,现在已然成为单位里的“百科全书”。
同时,职场精英们提到最多的不是某门课的成绩,而是“文献检索能力”“团队协作意识”“抗压素质”这些课堂不会直接教授的软实力。某次和企业HR交流,他说的话发人深省:“我们需要的是能持续学习的‘π型人才’,而非考试机器。”
以计算机类专业同学举例,许多学生选择加入各类工作室学习,当他们在实验室调试代码到深夜时屏幕的微光连成星海,当工作室白板上层层叠叠的思维导图像藤蔓般交织生长,这些空间便悄然成为了知识重组的反应釜。在这里,GitHub的issue区是新时代的“学术茶话会”,DeepSeek的横空出世使数字化的思想碰撞更加强烈,而那些被反复推翻又重建的算法模型,正记录着年轻大脑突破认知边界的轨迹。学习恰如一场马拉松,持久方能致远。
此刻敲下这些文字时,又看到年轻的身影抱着书本从图书馆涌出,他们的影子在路灯下交织。那些看似笨拙的坚持,那些被嘲笑“低效”的执着,终将在某个清晨,让你突然听懂居里夫人的那句话:“生命中没有什么值得恐惧,只需要去理解。”
在此,想送给你们三个“成长锦囊”:
(1)每天10分钟法则:不要总想着“等我有整块时间再学”,结果就是明日复明日。神经科学表明,大脑对高频、短时的重复记忆更敏感。每天背3个单词(一年就是1095个,四六级词汇量才5000+)、读1篇论文摘要,或复盘当日所学——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10分钟积累起来,比考前突击管用十倍。
(2)给知识找家:别让公式定理在课本里“躺尸”,尝试用专业视角解读生活。你以为“第二杯半价”商家在亏本?其实是用“边际成本”套路你——多卖一杯的成本远低于定价,薄利多销反而赚更多。知识一旦扎根于现实,便会像藤蔓一样自然生长。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让世界成为你的教科书。
(3)绘制“能力星图”:找一张白纸,画出五角星,每个角代表一项核心能力。如专业素养、创新思维、沟通能力、实践技能、心理素质,每学期用不同颜色标注成长轨迹。例如,大一时“沟通能力”可能只有2分(满分5分),但通过社团活动历练,大三时已跃升至4分。这张星图会告诉你:真正的成长,从不在排行榜上,而在你亲手绘制的坐标里。
四月的吉林大地上冰雪消融,小小的冰凌花正在“探头”,那些在冬日里默默积蓄能量的花朵,终将在春天绽放属于自己的风景。同学们,学习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虽没有终点,但每一步都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