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首页 | 组织机构 | 学生思想教育 | 学生事务管理 | 学生资助中心 | 生活区学办 | 心理咨询中心 
详细内容
当前位置: 站点首页>>蒲公英专栏>>正文
蒲公英专栏 | 张阔:清明追思照山河:从抗联烽火中读懂家国情怀的当代启示
2025-04-03 18:32  

卷首语

为深入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我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效,让“真善美”如蒲公英种子般在学生心里落地生根、向阳生长,“东北电力大学学工在线”开设“蒲公英”辅导员网络思政专栏,旨在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发出辅导员“好声音”,把“大道理”变成“小故事”,用“小故事”凝聚“大能量”,引领青年学子健康成长。


当四月的风掠过松花江畔,校园里枝头的残雪在春风中簌簌飘落,每到清明时节我总会想起五年前那个春寒料峭的清晨。那天我带领学生徒步前往北山革命烈士陵园,积雪未消的山路上,有个学生指着结冰的树挂忽然说:“老师,这些冰晶像不像当年战士们的眼泪?”这个瞬间的叩问,让抗联精神从历史课本里鲜活地站立在我们面前。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清明祭扫的素菊与革命烈士纪念塔上的五角星相遇,我们更需要以当代青年的视角,重新凝视白山黑水间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种。

烽火岁月里的生命抉择:凭血肉之躯求解民族大义

在组织“重走抗联路”实践教育时,学生们曾疑惑:零下40摄氏度的密林里,杨靖宇将军胃里只有棉絮草根,是什么支撑他孤身与敌周旋?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藏在东北抗联战士们的一个个生命故事里。赵一曼留给幼子的绝笔信中“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字迹,不是口号式的宣言,而是一个母亲在生命终点对家国关系的终极诠释。我曾让学生们计算:抗联部队人均寿命不足23岁,相当于现在大三学生的平均年龄。当年轻的生命与民族存亡的天平发生碰撞,他们用血肉之躯写就了“国即是家”的方程式。

在当下,这种抉择在青年身上有了新的诠释。去年毕业季,我见证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柴德瑞,放弃回乡机会,选择奔赴海南投身核电建设。他在就业分享会上说:“抗联将士守护国土完整,我们要守护万家灯火。”这并非刻意拔高,而是将个人命运融入时代经纬的自然选择。就像当年抗联战士用脚步丈量林海雪原,今天的青年正在用专业知识丈量新时代的疆域。


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塑像

(图片来源: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官方微信公众号)

白山黑水间的精神密码:借生命微光点燃集体星火

带领学生学习抗联历史时,我们发现一个动人细节:抗联战士常年在深山密林中作战,粮食、衣物极度匮乏。即便如此,他们却自发形成互助传统,一块冻硬的玉米饼会被掰成几份分给伤员和体弱者;仅有的棉衣会在站岗时轮流穿。这种“生存伦理”背后,是超越个体存亡的共同体意识。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战争年代,这种共同体意识成为支撑抗联战士坚持斗争的重要精神支柱。它让我们明白,个体的价值在于对集体的贡献,而集体的力量则源自每一个个体的牺牲与奉献。

这种以生命温暖生命的生存哲学,在当代科技攻坚中依然灼灼如炬。2021年天舟二号发射两度推迟时,文昌与北京两地的航天团队正上演着新时代的“分粮”故事。任务副总工程师姜萍带领团队将时间切割成精密代码,与千里之外的战友共享每个技术突破的关键节点。他们五日五夜重构飞控方案的背影,恰似当年篝火旁缝补棉衣的抗联战士,在数字丛林里续写着“把后背交给战友”的誓言。从冻土上的粮袋到太空中的数据链,那份将个体融入集体的精神密码,始终在民族血脉中奔涌不息。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团队的年轻人在飞控大厅内合影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绝境突围中的创新基因:用破局实践淬炼时代锋芒

在东北抗联的烽火岁月里,创新不仅是战术突破,更是生存智慧。周保中将军在1935年提出的“小群游击队活动”理论,杨靖宇将军创造的“三大绝招、四快、四不打”战术,赵尚志掌握的“分散”“集中”与“转移”三项用兵法。除此之外,他们还想出了很多巧妙的办法,比如利用雪地倒穿靰鞡鞋来迷惑追兵,用桦树皮绘制密营地图,甚至在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中发明“火烤子弹防冻法”。这些突破常规的实践启示我们,创新从来不是书斋里的空想,而是直面现实困境时迸发的破局之力,正如密营中用松油与棉线制成的“抗联油灯”,虽光源微弱,却足以照亮求存图变的道路。

这份宝贵的创新基因,在我们东电校友身上焕发出新的活力。在内蒙古特高压线路的电磁风暴中,包文杰操控的无人机如鹰隼穿透风雪。这位东北电力大学测控122班走出的青年工匠,用五年时间将草原巡检推向“人机共生”的新维度。他发明的移动“机巢”让无人机在极寒中续航效率提升3倍。面对特高压线路强悍电磁干扰,他练就的“30秒定点悬浮”绝技,直面绝境实现创造性突围。从编写《无人机巡检标准化指导书》培育47名技术骨干,到创造25分钟完成4基杆塔精细化巡视的纪录,包文杰在锡林郭勒草原搭建起数字化战场,实现了新时代工匠精神与抗联创新基因的双向奔赴。

2021年“最美职工“包文杰在工作现场

(图片来源:东北电力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

精神灯塔下的永恒守望:以历史丰碑照亮生命实践

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时间节点回望,清明细雨中的抗联丰碑恰似一座精神的灯塔。那些长眠在黑土地下的年轻生命,用最炽热的信仰完成了对“家国”概念的终极诠释。当我们的学生在实验室里认真调试设备时,他们手中示波器的波纹,仿佛跳动着当年抗联电台发出的密码;当年轻人在运动场上活力满满地跃起扣篮时,空中划过的优美弧线,就好像延续着当年战士们投掷手榴弹的轨迹;当图书馆里的灯光柔和地照亮一本本典籍时,纸页间似乎还浮动着当年密营篝火映照桦树皮地图的光影。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纪念——不是把英雄供上神坛,而是让他们的精神活在每个青年的生命实践中。

就像松花江的春水终将融化坚冰,抗联精神必将在代际传承中孕育出新的生命形态。当人工智能工程师在算法中植入伦理准则,当乡村教师在黑板前讲述英雄故事,当医生在手术台上创造生命奇迹,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都在续写着新时代的“抗联日记”。那些在历史深处闪耀的精神火种,正通过青年们的生命实践,转化为守护千家万户的温暖力量,铸就成大国重器的锐利锋芒,编织起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


从白山黑水到星辰大海,从密林篝火到数字火炬,抗联精神始终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中奔涌。当我们凝视烈士陵园里镌刻的年轻名字,不仅要看到历史的悲壮,更要读懂未来的召唤。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抗联路”,而今天的青年,正在用科技创新的密码改写生存法则,用文化传承的基因重塑精神家园,用全球视野的格局书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这或许就是清明追思最深层的意义——让历史的星光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家国情怀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图片
图片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张阔

工作理念

师友同心引前路,知行并进共成长。


关闭窗口


学工部信息
 就医理赔 
 捐资助学 
 文件下载 
 部长信箱 
 大学生入伍 
学工简报
蒲公英专栏 | 秦宝龙:送你“...
蒲公英专栏 | 张阔:清明追思...
蒲公英专栏 | 徐茂焜:做一名...
蒲公英专栏 | 关京:《哪吒》...
蒲公英专栏 |关博文:开学第...
蒲公英专栏 | 王照旭:AI真能...
蒲公英专栏 | 胡天作:青春似...
蒲公英专栏 | 杜伟:聊聊寝室...
蒲公英专栏 | 李丹:纵有考试...
蒲公英专栏 | 马书生:大学生...

东北电力大学  地址:东北电力大学
电话:64807387  邮编:13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