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首页 | 组织机构 | 学生思想教育 | 学生事务管理 | 学生资助中心 | 生活区学办 | 心理咨询中心 
详细内容
当前位置: 站点首页>>蒲公英专栏>>正文
蒲公英专栏 | 丁宝才:资助暖人心,护航逐梦路 —— 记那些在困境中向阳生长的青春身影
2025-11-12 18:16  
图片

卷首语

为深入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我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效,让“真善美”如蒲公英种子般在学生心里落地生根、向阳生长,“东北电力大学学工在线”开设“蒲公英”辅导员网络思政专栏,旨在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发出辅导员“好声音”,把“大道理”变成“小故事”,用“小故事”凝聚“大能量”,引领青年学子健康成长。


八月的通化市,暑气正盛。当大多数人躲在空调房里避暑时,我校 “助学・筑梦・铸人” 资助宣讲团的老师们,正顶着烈日穿梭在街巷村落,敲开一户户经济困难学生的家门。这场为期五天的实地走访,不仅是一次政策宣讲,更是一场心与心的交流 —— 老师们用脚步丈量着学生的生活困境,用话语传递着学校的关怀,而那些在逆境中奋力生长的青春身影,也让我们看到了资助育人的真正力量。

图片


一、生活虽苦,他们却把日子过成了向上的模样

小明同学的家,是老师们走访的第一站。推开略显陈旧的房门,卧床的奶奶和面色憔悴的父亲让屋里的气氛有些沉重。“孩子爸去年脑干出血后就没法干活了,我自己也得常年吃药,家里就靠低保和他舅舅姑姑凑的学费过活。” 小明同学的母亲说着,眼圈红了,可转头看向儿子时,又露出了欣慰的笑,“好在他哥有工作能帮衬点,小明在学校也省心,从不跟我们喊苦。” 老师握着小明的手鼓励他:“困难都是暂时的,学校会帮你,你只管安心读书!” 小明用力点头,眼神里满是坚定 —— 他知道,把书读好,就是对家人最好的回报。

同样让老师们牵挂的,还有小亮,三岁父母离异,后来父亲离世,他从小就跟着母亲相依为命。母亲患有冠心病、肺结节,这两年没法找稳定工作,只能靠偶尔给人补课挣点生活费;63岁的爷爷曾患脑梗,如今身体好转,每月2000多的退休金,成了小亮1000元生活费的 “主心骨”。“爷爷总说,再难也得供我上大学。” 小亮跟老师聊起爷爷时,声音有些哽咽,“我现在就想好好学专业知识,以后找份好工作,让妈妈和爷爷少操心。” 看着这个懂事的孩子,老师忍不住叮嘱:“要是生活上有难处,随时跟学校说,勤工助学岗位、临时困难补助都能帮你!”

走访中,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小新,原本家境尚可,却因母亲赌博欠下外债,父亲只能靠收废品维持生计,今年她办理了助学贷款,立志用读书改变家庭命运;小林,从小失去父亲,母亲有哮喘和冠心病,全靠当协警的舅舅照顾,2万元助学贷款帮他圆了大学梦,他说 “以后要找个好工作,好好孝敬妈妈和舅舅”;小鹏,母亲左手残疾,靠在超市打零工和低保过活,92岁的姥爷还需要照顾,可他没被困难打倒,一边准备本校考研,一边做家教补贴家用,“我想早点毕业挣钱,让妈妈不用那么累”。

这些孩子,就像墙角的小草,即便顶着风雨,也总能朝着阳光的方向努力生长。他们或许没有优渥的家境,却有着最坚韧的内心,而学校的资助,就是为他们遮风挡雨的那把 “伞”。

图片


二、政策暖心,把 “安心” 送到家门口

“老师,我家孩子能不能申请助学贷款啊?”“贫困补助咋申请?需要啥材料?” 在每一户走访家庭中,家长们最关心的就是资助政策。老师们总是耐心地坐下来,把国家和学校的政策一条条讲明白:从每年最高20000元的生源地助学贷款,到激励学生刻苦学习,自立自强的各项奖助学金;从帮助解决临时困难的特殊补助,到能锻炼能力的勤工助学岗位;还有入学时的 “绿色通道”,确保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失学。

小东的姥姥,拉着老师的手反复问:“孩子每月1500元的生活费,加上470元的国家助学金,够不够花?我们老两口有退休金,还能帮衬点,就是怕他在学校受委屈。” 老师笑着安慰:“阿姨您放心,补助能帮孩子减轻不少负担,而且学校还有其他帮扶措施,您家小东成绩中等,还准备考公,以后有啥需要,我们随时对接。” 听到这话,姥姥的脸上露出了放心的笑容。

小成的母亲患有白血病,前前后后花了20万元,如今靠中药维持,刚办理了每月200元的低保。“孩子学费全靠亲戚凑齐的,我总怕耽误他上学。” 小成妈妈的声音里满是愧疚。老师赶紧说:“大姐,您别担心,我们回去后会帮小成申请困难补助,要是以后想办助学贷款也能办,学校肯定不会让孩子因为钱的事分心。” 一旁的小成看着老师,眼里满是感激——他知道,有了学校的帮助,自己不用再为学费发愁,可以更专心地学习。

除了政策宣讲,老师们还成了 “成长规划师”。小影成绩优异,班级排名第三,老师结合她的专业,建议她可以尝试积极参加科技竞赛,为以后就业或考研加分;小峰高考考了605分,是个学霸,老师鼓励他发挥优势,多参与科研项目,未来有更多发展可能;小智,父亲两次受伤,家里还有上幼儿园的弟弟,老师帮她梳理了学业计划,告诉她 “有困难随时找学校,我们一起想办法”。

走访的最后一天,一位家长动情地说:“这么热的天,老师们跑这么远来家里,还给我们讲政策、出主意,让我们觉得特别温暖。孩子在这样的学校读书,我们放心!” 这句话,道出了所有受访家长的心声,也让老师们觉得,所有的奔波都值得。

图片


三、筑梦前行,让每颗星星都能发光

五天的走访,老师们走了20余户家庭,听到了太多感人的故事,也看到了太多渴望知识的眼睛。这些孩子,就像夜空中的星星,或许有些黯淡,却有着自己独特的光芒,而学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就是帮他们擦亮光芒的那双手。

未来,学校会继续把资助工作做细做实:不仅要让经济困难的学生 “有学上”,更要让他们 “上好学”;不仅要在经济上给予帮助,更要在学业、心理、职业规划上提供全方位支持。我们相信,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有了学校的关怀,这些在困境中向阳生长的青春身影,一定能在东电的沃土上安心求学、筑梦圆梦。

就像那些孩子说的:“虽然生活有点难,但我们不怕,因为有学校帮我们,我们会好好努力,以后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

图片

资助温暖的是人心,培育的是梦想,铸就的是未来。当这些孩子带着爱与希望成长为栋梁之材时,便是资助育人最动人的答卷。而我们,会一直站在他们身后,为他们的逐梦之路保驾护航,看着他们从这里出发,走向更广阔的天地,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王玮、任石、孔天宇对本文亦有贡献)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化学工程学院 丁宝才


工作理念

以心育人,不忘初心,做好青春引航员。学生工作不是“站在云端跳舞”,而是沉下心,俯下身,深入学生,与学生同行。

关闭窗口


学工部信息
 就医理赔 
 捐资助学 
 文件下载 
 部长信箱 
 大学生入伍 
学工简报
蒲公英专栏 | 丁宝才:资助暖...
蒲公英专栏 | 谢天祥:校园里...
蒲公英专栏 | 王英乾:解锁秋...
蒲公英专栏 | 何建军:致2025...
蒲公英专栏 | 张妍:冰山之下...
蒲公英专栏 | 陈佳:生活不是...
蒲公英专栏 | 刘晏辰:那些冻...
蒲公英专栏 | 敖英男:学习不...
蒲公英专栏 | 马泽跃:春日蓄...
蒲公英专栏 | 李冬伟:嘿同学...

东北电力大学  地址:东北电力大学
电话:64807387  邮编:13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