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家孩子能不能申请助学贷款啊?”“贫困补助咋申请?需要啥材料?” 在每一户走访家庭中,家长们最关心的就是资助政策。老师们总是耐心地坐下来,把国家和学校的政策一条条讲明白:从每年最高20000元的生源地助学贷款,到激励学生刻苦学习,自立自强的各项奖助学金;从帮助解决临时困难的特殊补助,到能锻炼能力的勤工助学岗位;还有入学时的 “绿色通道”,确保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失学。
小东的姥姥,拉着老师的手反复问:“孩子每月1500元的生活费,加上470元的国家助学金,够不够花?我们老两口有退休金,还能帮衬点,就是怕他在学校受委屈。” 老师笑着安慰:“阿姨您放心,补助能帮孩子减轻不少负担,而且学校还有其他帮扶措施,您家小东成绩中等,还准备考公,以后有啥需要,我们随时对接。” 听到这话,姥姥的脸上露出了放心的笑容。
小成的母亲患有白血病,前前后后花了20万元,如今靠中药维持,刚办理了每月200元的低保。“孩子学费全靠亲戚凑齐的,我总怕耽误他上学。” 小成妈妈的声音里满是愧疚。老师赶紧说:“大姐,您别担心,我们回去后会帮小成申请困难补助,要是以后想办助学贷款也能办,学校肯定不会让孩子因为钱的事分心。” 一旁的小成看着老师,眼里满是感激——他知道,有了学校的帮助,自己不用再为学费发愁,可以更专心地学习。
除了政策宣讲,老师们还成了 “成长规划师”。小影成绩优异,班级排名第三,老师结合她的专业,建议她可以尝试积极参加科技竞赛,为以后就业或考研加分;小峰高考考了605分,是个学霸,老师鼓励他发挥优势,多参与科研项目,未来有更多发展可能;小智,父亲两次受伤,家里还有上幼儿园的弟弟,老师帮她梳理了学业计划,告诉她 “有困难随时找学校,我们一起想办法”。
走访的最后一天,一位家长动情地说:“这么热的天,老师们跑这么远来家里,还给我们讲政策、出主意,让我们觉得特别温暖。孩子在这样的学校读书,我们放心!” 这句话,道出了所有受访家长的心声,也让老师们觉得,所有的奔波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