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昭彦老师始终把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放在肩上。在繁忙的工作中,他从没有放弃对中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仅从七五年到八二年,他就先后为中青年教师讲授过计算机,电力系统计算程序设计方法,计算方法,网络图论,英语等课程,为中青年教师尽快掌握现代理论做了大量的工作。多年来,在他的支持和帮助下,电力工程系曾成长起“ 四大台柱子”和“四小台柱子”等一批骨干教师,他们为电力系的教学和科研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以对事业的执着追求,言传身教,呕心沥血,为我国电力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桃李满天下,其中很多成长为电力工业界的著名专家和高级管理人才。
马昭彦老师逝世后,学校为他举办了隆重的悼念活动。全国多所著名高校的知名学者,各网、省电力公司和全国各地校友会纷纷致电或派专人前来学校吊唁。学校的在职和离退休领导、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学者和兄弟院校领导、同事、学生和马老师的生前好友等400多人参加了悼念活动,共同缅怀这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和师长。“一生许国终无悔,万树桃李自成蹊”。教育者的荣耀,不在于头顶有多少光环,而在于有多少光热照亮了后来者的路。
马昭彦老师的一生,恰是东北电力大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精神的生动注脚。他少年流亡而不堕其志,中年蒙冤而不改其节,晚年多病而不忘其责,用生命诠释了何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在翻译苏联教材的油印机旁,我们看见东电人“艰苦奋斗”的初心;在计算机实验室的示波器前,我们触摸东电人“严谨求实”的脉搏;在研究生答辩的讲台上,我们听见东电人“创新超越”的呐喊;在石头楼的晨曦中,我们望见东电人“服务国家”的远方。
年轻的东电学子们:
当你们在柔性直流输电实验室调试设备时,请记住那个用算盘计算潮流计算的背影;
当你们为论文数据反复验证时,请想起那本修改了几十稿的《电机学》讲义;
当你们选择就业方向时,请凝视照片里马老师雪夜备课的窗灯。
这个时代不需要悲壮的故事,但需要清醒的坚守;希望每位东电青年都能成为薪柴,照亮身边的人。
在人工智能重塑世界的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冻不灭的烛火"精神。当你们将来在特高压铁塔下仰望星空,在核电站主控室守护万家灯火,在异国他乡展示中国标准时,松花江畔那盏七十年前的烛光星光自会穿越时空,照亮你们前行的路。
当代东电学子,更应该感受到来自时代的召唤,更应该像马昭彦老师一样,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真正做到“有电的地方就有东电,就有东电人身影。站在建设"双一流"学科建设的历史节点,当代东电人接过的是更炽热的火炬;当马老师在油印机前翻译苏联教材时,他在突破知识的边界;今天我们在实验室攻关时,同样在拓展文明的疆域。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在当今东电学子身上尤为鲜明——他们既能用Python编写智能电网算法,也背着工具箱为乡村改造老旧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