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首页 | 组织机构 | 学生思想教育 | 学生事务管理 | 学生资助中心 | 生活区学办 | 心理咨询中心 
详细内容
当前位置: 站点首页>>蒲公英专栏>>正文
蒲公英专栏 | 刘晏辰:那些冻不灭的烛火 终成烧不尽的星河---怀念我校马昭彦老师
2025-05-14 21:38  

卷首语

为深入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我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效,让“真善美”如蒲公英种子般在学生心里落地生根、向阳生长,“东北电力大学学工在线”开设“蒲公英”辅导员网络思政专栏,旨在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发出辅导员“好声音”,把“大道理”变成“小故事”,用“小故事”凝聚“大能量”,引领青年学子健康成长。


去年,是东北电力大学建校75周年,在接待返校校友时总会听到一个人的名字,马昭彦老师。怀着一颗好奇心,我查阅了档案馆的相关资料,并在众多校友和马老师儿子的回忆下愈发对老先生的故事清晰,并充满敬意,故写下此文缅怀马昭彦老师,给我辈以力量。

时间回到2003年4月6日,吉林市中心医院的一间病房里,一位八旬老人用微弱的声音说出“我无怨无悔”后,永远闭上了双眼。他,是东北电力大学电力工程学科和计算机学科的奠基人马昭彦教授,他历任过东北电力大学电力系主任,研究生部主任,电力系名誉主任。第五届吉林省人大常委,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东北电工理事会副会长,吉林省电机工程学会理论电工学会理事长,能源部属高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教材编写委员会常务委员。在80载人生中,他历经战火流离、政治风浪与时代巨变,却始终以赤子之心坚守教育阵地,用毕生心血诠释了“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服务国家”的矢志不渝。他的故事,是一部个人与家国命运交织的史诗,更是一曲知识分子的精神赞歌。

附图:马昭彦老师

01

烽火萌芽:乱世飘萍孕初心

1923年,马昭彦出生于江苏扬州一个清贫的秀才之家。父亲的仕途终结于清末科举的废除,家族的颠沛流离自此开始。五岁入学的他,在扬州城东小学的朗朗书声中初识知识的力量,却也在躲债的惶恐中体会民生疾苦。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14岁的马昭彦随家人踏上流亡之路:从福州到重庆,跨越半个中国的逃难途中,他目睹山河破碎,亲历饥寒交迫,更在四川中学的煤油灯下立下“科学救国”的宏愿。

1944年,重庆交通大学电机系学生马昭彦毅然投笔从戎,加入印缅远征军担任英语译员。在密支那的枪林弹雨中,他既为盟军架起沟通桥梁,也在硝烟里淬炼出知识分子的担当。正如他在自传中所言:“从军是为抗日救国,复员是为建设国家——我一生所求,不过为国尽一份力。


附图:马昭彦老师四川借读介绍书

02

疾风劲草:铁窗傲骨显担当

抗战胜利后,返上海交通大学完成学业,1949年的上海交大,是进步思潮的激荡之地。身为学生会文体委员的马昭彦,在“反饥饿、反内战”的浪潮中挺身而出,反对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却因此身陷囹圄。关押在上海商学院的日夜里,他亲历国民党政权的最后疯狂,更在解放的炮声中迎来新生。这段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育脊梁。”

上海解放后,他加入华东南下服务团奔赴福建,却在“工业救国”理想的驱使下,于1950年携新婚妻子北上东北。在长春电机高职(东北电力大学前身)的教室里,这位南方青年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拓荒:翻译苏联教材、创建电力科、编写《电机学》中专教材……零下30度的严寒中,他裹着棉大衣备课的身影,成为东电初代创业者艰苦奋斗的缩影。


附图:部分被捕同学返校后合影(后排左二)

03

冻土破冰:东北电力扎深根

“父亲的讲义永远比课本厚三倍。”长子马文骐的回忆,勾勒出一代宗师的治学风骨。在电力系主任任上,马昭彦首创“鞭辟入里”教学法:为讲透一个电磁场公式,他会推导二十种解法;为让学生理解电力系统计算,他带着师生用算盘完成矩阵运算。虽然教过多次电工基础课,但每次上课前还是认真编写讲稿,而且一改再改,并在课后写一份细致的课堂讲稿。这种近乎苛刻的严谨,让五十年代的毕业生至今感慨:“马老师的课,是能装进行李箱带一辈子的干货。”

70年代末,花甲之年的他再次站上潮头。面对计算机技术的革命浪潮,他带领团队白手起家:从二进制机器语言到DJS-130计算机,从电力系统状态估计到网络图论研究,硬是在一穷二白中开辟出“计算机在电力系统应用”的新学科。彼时的实验室里,总能看到他举着放大镜调试电路板的背影,学生们戏称:“马主任的眼镜片上,映着中国电力自动化的未来。


附图:合译的朴德罗夫斯基的《电机学》

04

春雨润物:三尺讲台育新苗

1990年退休后,马昭彦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愈加炽烈。他自学Windows系统,用电脑排版论文;创办“华电电力技术研究所”,带领退休教授探索新能源技术;甚至以80高龄参加乒乓球赛,笑称“打球要像解微分方程——既要有爆发力,又得讲策略”。晚年的马老师,他对着渤海湾的落日写下:“教育是种子,只要埋进土里,就永远在生长。”“他的白发是粉笔灰染就的勋章,他的皱纹里镌刻着东电春秋。”






05

晚霞燃灯:白发传薪照万里

马昭彦老师始终把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放在肩上。在繁忙的工作中,他从没有放弃对中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仅从七五年到八二年,他就先后为中青年教师讲授过计算机,电力系统计算程序设计方法,计算方法,网络图论,英语等课程,为中青年教师尽快掌握现代理论做了大量的工作。多年来,在他的支持和帮助下,电力工程系曾成长起“ 四大台柱子”和“四小台柱子”等一批骨干教师,他们为电力系的教学和科研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以对事业的执着追求,言传身教,呕心沥血,为我国电力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桃李满天下,其中很多成长为电力工业界的著名专家和高级管理人才。

马昭彦老师逝世后,学校为他举办了隆重的悼念活动。全国多所著名高校的知名学者,各网、省电力公司和全国各地校友会纷纷致电或派专人前来学校吊唁。学校的在职和离退休领导、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学者和兄弟院校领导、同事、学生和马老师的生前好友等400多人参加了悼念活动,共同缅怀这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和师长。“一生许国终无悔,万树桃李自成蹊”。教育者的荣耀,不在于头顶有多少光环,而在于有多少光热照亮了后来者的路。

马昭彦老师的一生,恰是东北电力大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精神的生动注脚。他少年流亡而不堕其志,中年蒙冤而不改其节,晚年多病而不忘其责,用生命诠释了何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在翻译苏联教材的油印机旁,我们看见东电人“艰苦奋斗”的初心;在计算机实验室的示波器前,我们触摸东电人“严谨求实”的脉搏;在研究生答辩的讲台上,我们听见东电人“创新超越”的呐喊;在石头楼的晨曦中,我们望见东电人“服务国家”的远方。

年轻的东电学子们:

当你们在柔性直流输电实验室调试设备时,请记住那个用算盘计算潮流计算的背影;
    当你们为论文数据反复验证时,请想起那本修改了几十稿的《电机学》讲义;
    当你们选择就业方向时,请凝视照片里马老师雪夜备课的窗灯。
    这个时代不需要悲壮的故事,但需要清醒的坚守;希望每位东电青年都能成为薪柴,照亮身边的人。

在人工智能重塑世界的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冻不灭的烛火"精神。当你们将来在特高压铁塔下仰望星空,在核电站主控室守护万家灯火,在异国他乡展示中国标准时,松花江畔那盏七十年前的烛光星光自会穿越时空,照亮你们前行的路。

当代东电学子,更应该感受到来自时代的召唤,更应该像马昭彦老师一样,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真正做到“有电的地方就有东电,就有东电人身影。站在建设"双一流"学科建设的历史节点,当代东电人接过的是更炽热的火炬;当马老师在油印机前翻译苏联教材时,他在突破知识的边界;今天我们在实验室攻关时,同样在拓展文明的疆域。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在当今东电学子身上尤为鲜明——他们既能用Python编写智能电网算法,也背着工具箱为乡村改造老旧电路。

马昭彦老师虽已远去,但他的精神力量将会随着特高压输电线路,将东电人的精神电能输送至神州大地,在技术爆炸的时代,唯有将个人理想熔铸于国家需求,方能让星火燎原。2024年,吉林省人民政府明确提出“支持东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我们更应该不断攀登,共同努力,为早日跻身“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为服务国家能源电力事业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的东电贡献!

正如松花江的春水终将汇入汪洋,每一代人的星火,都在照亮民族复兴的远征。



电气工程学院  刘晏辰

工作理念

踏踏实实工作,认认真真育人;

真诚对待每位学生,努力做好每件小事。


关闭窗口


学工部信息
 就医理赔 
 捐资助学 
 文件下载 
 部长信箱 
 大学生入伍 
学工简报
蒲公英专栏 | 刘晏辰:那些冻...
蒲公英专栏 | 敖英男:学习不...
蒲公英专栏 | 马泽跃:春日蓄...
蒲公英专栏 | 李冬伟:嘿同学...
蒲公英专栏 | 刘兴旺 :如何...
蒲公英专栏 | 秦宝龙:送你“...
蒲公英专栏 | 张阔:清明追思...
蒲公英专栏 | 徐茂焜:做一名...
蒲公英专栏 | 关京:《哪吒》...
蒲公英专栏 |关博文:开学第...

东北电力大学  地址:东北电力大学
电话:64807387  邮编:13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