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我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效,让“真善美”如蒲公英种子般在学生心里落地生根、向阳生长,“东北电力大学学工在线”开设“蒲公英”辅导员网络思政专栏,旨在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发出辅导员“好声音”,把“大道理”变成“小故事”,用“小故事”凝聚“大能量”,引领青年学子健康成长。
前段时间《沉默的荣耀》电视剧在CCTV-8黄金档热播,它是一部以台湾隐蔽战线英烈真实事迹为蓝本的谍战剧,以真实叙事还原历史、刻画有血有肉的英雄群像。引发大学生强烈共鸣,让青年读懂信仰的力量,深化家国情怀与民族认同,更在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中,坚定了对祖国统一的信念。剧中吴石将军在刑场上发出“台湾必归祖国,民族必然复兴!”这句振聋发聩的呐喊,让屏幕前无数大学生热泪盈眶。作为高校辅导员,我在追剧过程中深切感受到:那些长眠于历史长河中的无名英雄,虽与当代青年相隔数十年,却在精神层面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用生命践行的初心使命,正成为滋养大学生成长的精神养分。
《沉默的荣耀》最动人的内核,在于对“信仰”的深刻诠释。剧中的地下工作者身处“白色恐怖”的绝境,与组织的联系时常中断,面临随时暴露的生死风险,却始终坚守着对民族统一、国家未来的坚定信念。吴石将军放弃优厚待遇,在敌人心脏地带步步为营;朱枫临危受命,告别幼女毅然赴台,他们的信仰从来不是空洞口号,而是“凭将一掬丹心在”的生死抉择。
当下青年学子成长于物质丰裕的和平年代,却常陷入“精神迷茫”:在多元价值中不知坚守什么,在专业选择与就业压力间不知去向何方,甚至在“躺平”“摆烂”等思潮影响下逐渐丧失奋斗动力。《沉默的荣耀》告诉我们,信仰并非遥远的历史符号,而是扎根内心的精神力量。对大学生而言,信仰可以是对专业的执着追求——如理工科学生攻克技术难题,文科学生探索真理;可以是对社会的责任担当——如支教志愿者在山区课堂点亮希望;更是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自觉行动——如投身芯片研发的青年学者、扎根基层的选调生。当确立清晰的信仰与目标,青春便有了“定盘星”,即便遭遇挫折迷茫,也能在信仰指引下坚定前行,在时代浪潮中不偏航、不退缩。
“有些事比生死更重要”,剧中这句台词道尽了英雄们的责任担当。隐蔽战线工作者深知,每次情报传递都关乎战争成败,每次坚守都维系民族希望。这份沉甸甸的责任,让他们在孤独与危险中始终保持清醒坚定。聂曦作为吴石副官,以出色外勤能力默默支撑情报工作;陈宝仓潜伏敌营核心,不惜以身犯险获取一手信息,他们用行动诠释了“责任重于泰山”的深刻内涵。
这种担当精神,正是当代大学生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品质。大学不仅是求知殿堂,更是责任意识的训练场。认真对待每门课程、每次实验,是对学业的担当;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主动分担事务,是对集体的担当;关注社会发展、响应国家号召,是对时代的担当。现实中,有些同学面对学业压力敷衍了事,面对集体任务推诿逃避,却不知承担责任正是成长的开始。就像《沉默的荣耀》中没有天生的英雄,只有勇于扛起责任的普通人。大学生的担当体现在点滴小事:按时完成学业任务,是对自己负责;主动帮助同学解决困难,是对集体的温暖担当;关注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议题,用专业知识建言献策,是对时代的责任回应。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我们学会直面挑战、克服困难,学会换位思考、团结协作,从青涩少年成长为有担当、能托付的新时代青年。
《沉默的荣耀》最独特的叙事张力,在于英雄们“未曾并肩,却始终同行”的协作精神。因隐蔽战线铁律要求,吴石、朱枫等四人组成的“东海情报小组”至牺牲前都未曾相见,他们凭借共同信仰与使命认同,在平行时空里默契配合,用无声协作完成各项艰巨任务。这种不依赖面对面沟通的信任协作,更显珍贵伟大。
这对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深有启发。大学阶段,无论是课程小组作业、科研项目研发,还是校园活动策划,都离不开团队协作。许多同学在团队中陷入“各自为战”困境,或因意见分歧产生矛盾,或因责任不清导致效率低下,这正是缺乏协作意识的表现。《沉默的荣耀》告诉我们,真正的团队协作源于共同目标、相互信任与彼此包容。在团队合作中,我们既要像吴石那样运筹帷幄、明确方向,也要像聂曦那样脚踏实地、做好执行;既要坚持合理见解,也要学会倾听不同意见;既要发挥个人能力,也要重视整体成效。正如剧中英雄虽身处不同岗位、面临不同挑战,却因共同信仰凝聚成强大合力。大学生在协作中也应学会信任同伴、包容差异、分工协作,在同心协力中攻克难关,在相互支撑中实现个人与集体的双赢。
剧集展现的隐蔽战线充满荆棘与危险。吴石在特务监视下如履薄冰,朱枫在情报传递中多次遇险,他们不仅要面对生死考验,还要承受孤独、误解与绝望的情绪冲击。正是这种极端环境,凸显出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面对挫折不放弃,身处绝境不退缩,在沉默中积蓄力量,在黑暗中坚守光明。
这种坚韧精神对身处竞争压力中的大学生极具借鉴意义。大学阶段,我们难免遭遇各种挫折:考试失利、科研受阻、求职碰壁、人际关系紧张……若不能正确应对,很容易陷入焦虑与自我怀疑。《沉默的荣耀》中的英雄告诉我们,坚韧不是从不哭泣,而是哭过之后依然前行;不是没有恐惧,而是明知恐惧却勇敢面对。面对学业压力,要像英雄分析敌情那样冷静梳理问题,制定合理计划,逐步攻克难关;面对求职挫折,要如他们坚守使命那般明确优势目标,不断提升能力,在坚持中等待机遇;面对人际矛盾,要像他们包容同志那样学会换位思考、真诚沟通,在理解尊重中化解隔阂。培养坚韧品质,就如同为青春装备“防弹衣”,让我们在成长道路上抵御风雨、直面挑战,在磨砺中变得更加强大。
《沉默的荣耀》的热播,让当代青年自发掀起探寻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热潮。青年观众主动查阅史料制作科普视频,走进革命纪念馆追寻英雄足迹,在社交媒体热议剧集历史细节,这种自发的文化传播与认同,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家国情怀的觉醒。剧集对中华美学的细腻表达,从闽南古厝的飞檐翘角到传统民俗的自然融入,从“于无声处见真情”的含蓄情感到“家国同构”的文化理念,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
家国情怀从来不是空洞口号,而是扎根文化认同的深刻情感,是推动青年成长的强大动力。作为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首先要了解历史,知晓英雄为民族付出的牺牲奉献,才能更深刻理解当下幸福的来之不易;要热爱传统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更要践行报国之志,将个人专业与国家发展需求相结合,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对理工科学生而言,投身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升级是对使命的传承;对文科学生而言,传承文化经典、传播中国声音是对使命的践行。当我们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青春便有了更厚重的意义,人生也会在为家国奉献中实现更大价值。
《沉默的荣耀》已落幕,但英雄们的精神永不褪色。那些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那些血脉中的使命传承,正成为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精神养分。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或许不需要像先烈那样“一去不回”的决绝,却需要传承他们“凭将一掬丹心在”的精神内核;我们或许没有机会经历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可以在平凡生活中坚守初心、担当使命。愿每一位大学生都能从这部剧作中汲取成长力量,在沉默中坚守理想,在平凡中铸就荣耀,用青春的智慧与汗水,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彩篇章,成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的新时代青年!